AI 商業觀點

探索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產業格局與未來商機

我的AI做內容沒效果?缺這招全白忙

最近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:很多創業者開始用 AI 工具產出影片、文案,卻說「點閱不高」、「沒人私訊」、「成效平平」。

問題不是工具不夠強,而是——你有內容邏輯嗎?

AI 做得出影片,但做不出成交力

現在用 i拍、ChatGPT 等工具,一人就能產出大量影片,但如果這些內容:

  • 沒有對應受眾的痛點
  • 沒有清楚的 CTA(你要他留言?加入 LINE?點擊表單?)
  • 沒有聚焦單一主題、太廣太散

那你即使天天出片,觀眾也只是滑過去,沒有任何行動,就不會有轉換

這是內容轉換與商業價值的核心差異。很多創業者以為內容只要產出就有用,實際上,內容是為了解決一個明確的商業問題——引流、互動、成交或建立信任。

舉例來說,若你是一位開設講座的講師,影片的目的應是吸引潛在學員了解主題價值;若你是賣 AI 工具的經銷商,貼文應是幫助受眾看見問題、理解工具優勢並點擊申請頁。

但我們看到太多內容「只是存在」,卻沒有任何設計過的任務結構。

內容邏輯=痛點切入+利益導向+CTA

我們在實戰中發現,一支高轉換影片一定具備三件事:

  1. 痛點說對:說出觀眾內心話,例如「我也不知道要拍什麼」、「每天貼文都沒互動」
  2. 解法簡單:讓觀眾看完覺得「我也做得到」、「這方式好像不難」
  3. 行動明確:馬上留言、點連結、加好友,讓下一步行為不含糊

這三件事不難,但必須事前設計好「內容任務」。一支影片該傳達什麼價值、該引導什麼動作,都不是錄完才想,而是規劃時就該寫入腳本。

因此我們常常這樣幫客戶拆內容:

  • 你要給誰看?(誰會有感)
  • 看完要怎麼想?(信任你/想要了解)
  • 下一步要做什麼?(留言、加好友、報名)

如果你每一支內容都能從這三件事設計起來,那麼 AI 工具就能幫你成為「行銷流程的助手」,而不是單純的產出工具。

AI 只是助力,策略才是核心

AI 工具像是生產機器,但真正讓它轉動起來的,是你腦中那張內容策略圖。

我們常說「內容即流程」,意思是——每支影片、每則文案、每段腳本,其實都應該是整個行銷流程中某一段的「自動化模組」。

你今天想導名單,內容就要幫你篩選並引導你要的潛在客戶;你今天想強化信任感,內容就該反映出你的價值觀、風格與方法論。

這樣的內容,才有辦法變成「行銷資產」而非單純消耗品。

結語:別再只拼產量,你的內容需要「任務感」

你會寫 prompt、會用工具是起點,但真正能產生價值的,是你是否有一套「穩定輸出、有邏輯、有引導」的內容系統。

不要再問:今天要拍什麼?而是問:這支影片是要解什麼問題?

當你用 AI 輔助產出、用邏輯規劃內容,才是真正從「寫內容」晉級到「讓內容產生商業價值」。

你的內容不是給 AI 看的,是為了引導人產生動作。這就是內容邏輯的力量,也是你不能缺席的那一半。
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

#AI商業觀點 #內容變現術 #創業者日常 #i拍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