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引言|導入 AI 前,先別急著挑模型
這幾年,許多企業開始談「內部 GPT」或「AI 助理」。但實際上,導入生成式 AI,從來不只是選一個大語言模型那麼簡單。真正能落地的 AI 專案,往往是從一開始就問對問題、找對資料、做對準備。
以下這三件事,是企業導入 AI 前最值得認真釐清的基礎功。
一、這個問題適合用 AI 解決嗎?
不是所有事情都適合交給 AI。想判斷「這件事值不值得導入生成式 AI」,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:
(1)是否需要語意理解? 像是產品說明撰寫、客服回應、法規摘要、市場調查、內容企劃等,都涉及大量非結構化資訊(文字),適合 AI 協助處理。
(2)是否有彈性、變化多? 若工作內容高度標準化(例如報表產製、進出貨流程),反而是傳統自動化工具或 RPA 比較有效率。
建議思考:
- 這件事是否花時間、但又無法外包?
- 員工是否常遇到重複問題,但答案不一致?
- 有沒有「希望 AI 幫忙回答,但又怕答錯」的情境?
這些問題能幫助企業挑出真正需要 AI 協助的場景。
二、資料有準備好嗎?
生成式 AI 的品質,和資料的準備程度密切相關。不是模型越強大就越準確,資料才是 AI 學習的關鍵來源。
企業常見的資料挑戰包括:
- 資料分散:可能散落在 ERP 系統、客服信件、LINE、舊硬碟
- 權限不清:誰能看?誰能用?法規怎麼說?
- 品質不齊:內容格式雜亂、資料過時、重複或錯誤
建議檢查三件事:
- 資料來源是否合法?
若來自網路、外部平台,是否已取得授權? - 資料格式是否可讀?
AI 能否有效辨識內容、解析欄位? - 資料是否可更新?
若內容會持續變動,是否有方式讓 AI 即時取得新資料?
目前企業導入專屬 AI 常見兩種方式:

資料準備的好壞,決定了 AI 的可用性與風險管理能力。
三、組織內部是否具備 AI 基礎治理能力?
AI 專案不是建完系統就結束,它牽涉資料存取權限、錯誤修正、風險監控、同仁使用意願等。
根據 KPMG 報告,雖然超過五成台灣企業正在導入或規劃導入 AI,但真正有「發展路徑圖」與「治理制度」的企業,只有 8%。這表示,多數企業對 AI 的導入,仍處於摸索期。
建議企業先評估這三點:
- 責任歸屬:有沒有指定部門負責 AI 應用與審核?
- 成效評估:是否設有 KPI?如何衡量節省的時間、人力或正確率?
- 風險管控:資料是否有分級?是否設有 AI 使用守則?
若缺乏這些基礎機制,AI 導入後容易失控、使用率低落,甚至出現資安問題。
結語|導入 AI,從「做什麼」開始,不是從「選誰」開始
選用哪種模型(GPT、Claude、DeepSeek…)當然重要,但更關鍵的是:選對題目、備好資料、建立機制。這些基礎到位,AI 才有機會真正成為企業的數位助力,而非紙上談兵的口號。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