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商業觀點

探索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產業格局與未來商機

開源模型崛起!企業自建AI時代來了

從租來的 AI 到養在身邊的 AI

在過去,企業如果要用到最先進的 AI 模型,大多數情況只能「上雲端」,就像租用外部顧問一樣,既無法改造,也難以掌握成本。資料傳出去之後是否安全、模型回答是否夠貼近自家流程,始終令人存疑。

但現在,一場與 AI 有關的重大轉變正在發生。隨著開源模型(如 DeepSeek、Llama、Mistral)崛起,加上模型「變小」的技術日漸成熟,企業終於不再只能「借用別人的 AI」,而是第一次能夠考慮:「我們自己能不能養一個 AI 助理?」

 

第一件事:開源模型是什麼?為何讓企業第一次能「真正擁有 AI」

傳統上,大型模型如 GPT-4 都由雲端公司掌控,企業需按次付費、依賴 API 使用,就像找顧問諮詢,每次問一題都要計價。但企業真正需要的,往往是能「久待身邊、熟悉流程」的助理型 AI,而不是冷冰冰的外包服務。

開源模型的出現,打破了這層限制。企業可以直接下載模型,部署在自己控制的設備上,資料不外流,也能根據內部語言、產品邏輯、工作節奏進行客製化調整。

目前熱門的開源模型簡表如下:

這些模型如同「新型數位實習生」,企業能挑選合適者培養,真正擁有能聽懂自己語言的 AI 助手。

 

第二件事:不必花上千萬,也能養得起 AI

一聽到「自建 AI」,不少企業會想到動輒千萬的預算與複雜的機房設備。但其實,AI 技術的門檻正快速下降。

原因之一,是一種稱為「蒸餾技術」的轉換方法。可以想像成:把一個原本超龐大的 AI 模型,像濃縮果汁一樣「萃取出精華」,保留最重要的知識與能力,變得更小、更省電。這些被濃縮過的模型,依然能回答問題、處理任務,卻不再需要超高端的電腦。

這類濃縮後的 AI 模型,不再需要百萬等級的伺服器。企業只要購買一台專門為 AI 設計的「一體機」設備(就像是裝有加速器的電腦),內含 AI 所需的處理器,例如:

  • GPU(圖像處理器):幫助 AI 快速運算
  • NPU(神經網路處理器):針對 AI 任務加速設計的晶片

透過這樣的設備,搭配適合的開源模型,企業就能部署地端 AI,實現不需上雲、資料留在自己手上的運作方式。

以下是企業導入地端 AI 的概算成本表:

這樣的方案,就像是企業請來一位懂內部流程的 AI 助理,住在自己的辦公室裡,不但幫忙做事,還能守住資料與知識,提升效率與安全。

 

第三件事:不用重訓模型,資料也能讓 AI 看得懂

不少企業誤以為打造內部 AI 就一定要重新訓練模型。但事實上,現在多數需求都可以透過一種叫做「RAG」的策略來實現。

RAG,全名是「檢索增強生成」,簡單理解:就是在 AI 回答之前,先幫它找到答案資料,再幫忙組織說法。這就像讓 AI 先查過企業內部文件,再進行回答,而不是全靠背誦資料。

RAG 相對於重新訓練(fine-tune)的三大優點:

  • 資料更新快:只要換文件,不需再訓練整個模型

  • 來源清楚:回答可對應文件段落,方便管理

  • 成本更省:不需高端運算資源,維運也更輕便

對企業來說,只要把公司常見問題、文件規則整理成一套資料集,就能讓 AI 快速學會「怎麼說話比較像我們」,成為真正的數位夥伴。

 

小結|打造「企業自己的 AI」,不是夢想而是選項

從只能租用到可以自己養,從千萬成本到 200 萬起步,這波開源+小模型浪潮,正在讓「自建 AI」成為企業的現實選項。

這不只是成本降低,更是掌控力的回歸。企業可以掌握資料、定義回應邏輯、整合內部文化,讓 AI 真正貼近團隊的語言與節奏。

誰說 AI 只能屬於科技巨頭?今天開始,打造自己的 AI 助手,企業也做得到。

 
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