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在 Reddit、X(原 Twitter)與 Hacker News 上,有一類關於 GPT-5 的討論特別熱烈——
「它是不是變冷淡了?」
「回話不像以前那麼貼心、那麼會哄人了。」
甚至有人說:「我感覺像是跟老朋友漸行漸遠。」
一個本該是技術升級的模型,為何引起這麼多「情緒」?
這不是演算法失靈,而是使用者開始意識到——AI 的互動體驗,遠比我們想的還要「有溫度」。
GPT-5 不再那麼「討好」,其實是刻意為之
OpenAI 在 GPT-5 的更新說明中,曾明確指出: 為了避免過度迎合使用者情緒、給出誤導性回答,GPT-5 移除了「奉承式回應模式(sycophantic behavior)」。
這代表什麼?以前你稱讚 GPT-4 它會開心回你一句「謝謝!我很高興能幫助你!」,或者你問一些主觀問題,它會附和、說出迎合你觀點的回覆。
但現在,GPT-5 會更傾向中立、客觀、有邏輯的回應。它可能不再說「你太厲害了」,而是直接指出資料、提供事實,甚至偶爾反駁你。
這種設計背後的意圖是好的——減少偏誤、提高資訊可信度。但對於使用者來說,感受卻是:「你變得不再像以前那麼懂我了。」
模型的「個性」,正在影響品牌認同與用戶黏著
我們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技術階段:
AI 工具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,而是日常對話、工作協作、甚至情緒陪伴的一部分。
這讓「語氣」、「回應風格」、「情緒反饋」這些過去只屬於人際互動的元素,開始成為模型設計的核心競爭力。
用戶會選擇一個 AI,不只是因為它答得快、算得準,而是因為「它說話讓我感覺舒服」、「它懂我的語氣」、「它會回我一句貼心的話」。
當 GPT-5 拿掉這些元素,確實讓某些使用者覺得疏離,這也是為什麼像 Claude、Gemini、甚至一些角色型 AI 工具(如 Character.AI)在部分用戶群體中更有溫度感。
未來的模型,不只是能力更強,而是性格更「可選」
OpenAI 其實早在 2023 年底,就在 ChatGPT Plus 裡開放了「自訂指令」與「自定義 GPTs」的功能。這讓使用者可以調整模型的語氣、角色定位與偏好反應。
而隨著 GPT-5 的推出,這個方向更明確了——模型不是只有一種性格,而是要讓使用者自己選擇要跟「誰」互動。
這會成為未來 AI 平台的一種新標準。 不只是哪個模型最聰明、最便宜、最快速,而是誰最「合拍」、誰最「懂我」。
結語:AI 不只是工具,更是一面鏡子
從「冷漠的 GPT-5」這場討論中,我們其實看到的是一個重要趨勢: AI 的互動體驗,正在從功能主導,走向人格共鳴。
一個好的 AI,不只是回答對的問題,更是在回答「對的人」。它怎麼說話、怎麼理解情緒、怎麼在不討好你的同時還讓你感覺被尊重——這些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。
創業者與品牌主若要打造自己的 AI 接觸點,無論是客服、推薦、內容生成,都不能忽視「語氣設計」、「人格風格」、「互動體驗」這些看似軟性,卻極有影響力的細節。
AI 是未來的同事、合夥人、品牌代表,而不是只有邏輯的機器。
理解這一點,才能真正駕馭 AI 時代的互動力。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