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初,中國新創 DeepSeek 推出超低價 AI 模型 R1,輸入價格僅 0.55 美元,當時被譽為「中國版 OpenAI」,一度成為市場焦點。
然而僅僅半年,自家平台的流量下滑近三成,App 使用率更從 8% 直接腰斬。這場反差劇,揭示了一個現實:AI 工具的使用者,在意的不只是價格,更在乎能否真正幫上忙。
一杯便宜但難喝的咖啡?AI 工具的「代幣經濟學」
在生成式 AI 的世界裡,「token(代幣)」是最小的單位。每一段輸入文字,AI 都會將其切成多個 token 來處理,而輸出的回應也同樣由 token 組成。平台則依照「每百萬 token」來計費。
這個機制看起來就像計量咖啡豆——每克多少錢,計價很清楚。但實際上,重點不在於豆子多便宜,而是:這杯咖啡好不好喝?會不會等太久?師傅懂不懂記住上次點的是少糖去冰?
這就是所謂的「代幣經濟學」:表面是價格,背後比的是體驗。
一款 AI 模型是否好用,關鍵取決於以下三項指標:
- 延遲(Latency):從下指令到 AI 開始回應,要等多久?
- 輸出速度(Interactivity):AI 回覆時是流暢還是卡頓?
- 上下文記憶(Context Window):AI 能記得多少上下文,能否連貫處理複雜任務?

DeepSeek 為了壓低價格,採用極致的批次處理方式,結果導致:
- 平均延遲高達 25 秒,使用流程斷斷續續
- 上下文視窗僅 64K,難以處理長文、簡報、程式碼等多層次內容
這就像點了一杯只要 30 元的咖啡,但要等半小時才上桌,而且還忘記加糖。就算便宜,也不想再點第二次。
數據說明一切:便宜≠受歡迎
根據 SimilarWeb 統計:
- DeepSeek 官方網站三個月內流量下滑 29%
- 同期,ChatGPT 增長 40%、Gemini 成長 85%,Grok 更是暴增 247%
網站流量統計

圖擷取自SemiAnalysis、SimilarWeb
即使 DeepSeek 模型在第三方平台仍有使用,但其自營產品流失用戶顯著。這些數據背後的訊號很清楚: 企業和創業者用 AI,是為了效率和產值,不是單純貪便宜。
選擇 AI 工具,價格之外,更重要的是三件事
當市場選擇越來越多,對創業者、內容創作者與企業團隊來說,挑選 AI 工具時更需要看清楚以下面向:
- 是否具有即時反應速度? 延遲會不會拖慢工作節奏?
- 使用流程是否穩定順暢? 是否會中斷、卡頓、反覆等待?
- 記憶力是否足夠? 能否理解上下文、持續對話或支援長文本?
特別是如果你用 AI 來產出短影音腳本、寫文案、做簡報,這些「速度」與「流暢度」就會直接影響你有沒有成果、能不能賺到錢。
結語:AI 工具的競爭關鍵,不在便宜,而在「好用」
DeepSeek 的故事並非失敗,而是一次「成本 vs 體驗」的商業實驗。將資源集中在模型訓練,而非服務體驗,結果就是讓使用者選擇體感更佳的其他平台。
未來 AI 工具的競爭,不會是誰價格更低,而是誰能「快得穩、穩得順、順得爽」。
真正值得投入的 AI 工具,是那套能貼近日常流程、幫助穩定輸出、提升工作品質的數位夥伴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
每週解析 AI 工具實戰案例、教學技巧與趨勢應用,協助打造高效率、好內容、有轉換的自動化營運流程 ➤ 點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