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商業觀點

探索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產業格局與未來商機

AI成為日常,46%用戶都在用

「46% 台灣用戶已經用過生成式 AI,9% 更是天天使用」——

這不再是科技圈內的熱潮,而是消費行為的日常轉變。根據資策會 MIC 2025 調查,生成式 AI 工具在年輕族群的滲透率高達 69%,其中 17% 願意自費使用,這顯示 AI 正快速從「技術新奇」變成「生活必需」。對創業者與品牌經營者來說,這不僅是一場工具革命,更是一場內容與關係的重構戰爭。

 

AI 不再只是工具,而是新的互動介面

過去人們使用 AI 是為了解決問題,現在則是為了獲得陪伴與理解。像 Character.AI、Replika 這類 AI 夥伴型產品,用戶平均每天互動超過 2 小時。這類工具能夠即時理解、回應,並展現出「幾乎無限耐心」的傾聽能力,恰好補足現代人壓力、孤獨與情緒出口的需求。

對品牌而言,這意味著你不只需要能被搜尋,也必須成為用戶願意互動的對象。若能以 GPT 模型打造品牌專屬客服、諮詢或情感陪伴場景,將能有效建立信任與黏著度。例如:LINE 官方帳號中導入「品牌語調訓練」的 GPT,可以讓互動從客服升級為陪伴式對話。

 

內容策略,從一體適用到「分眾優化」

調查顯示,18–25 歲的年輕族群傾向使用 ChatGPT、Eightify、ChatPDF 等學習與研究工具;46–65 歲族群則偏好影音類 AI,如 OpusClip、Runway、Remini 等。這表示,內容創作者與行銷人不該再用一套腳本打全場,而應該針對不同族群規劃「內容切片 + 多平台分發」的策略組合。

例如:一份長文章,可以用 ChatGPT 摘要成短篇圖文,再用 OpusClip 製作出 30 秒短影音亮點,分發到 TikTok、Reels、LINE 等平台。透過 AI 工具建立內容矩陣,將每一份內容的價值最大化,才是未來內容佈局的核心邏輯。

 

品牌記憶點,將由「內容輸出」轉向「互動體驗」

生成式 AI 的興起不只改變了生產方式,更顛覆了「品牌如何被記住」:過去是「看過這篇文」,現在是「跟這品牌有聊過」。品牌角色從發聲者,轉變為「對話夥伴」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教育平台可打造 AI 助教,主動陪伴學生答題,提升學習黏性
  • 健康品牌可設置對話式診斷助手,提供預診或生活建議
  • 行銷顧問可用 ChatGPT 模擬客戶諮詢,提升銷售效率與轉換率

這些互動都能成為服務的一部分,不再只是附加功能,而是品牌競爭力的延伸。

 

數據很重要,但策略更重要

生成式 AI 工具琳瑯滿目:Canva、Runway、Stitch、Make、ChatGPT……每一款都能幫你節省時間、提升輸出效率。但真正能讓品牌跳脫競爭紅海的,不是工具選項,而是「應用設計」。

你的品牌提供的是什麼情緒?解決什麼問題?是否值得被記住?

這些問題,比你是否用了哪款 AI 更關鍵。會用工具的很多,但能「設計出一條 AI 使用流程、綁住品牌價值的人」,才會在內容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
 

AI 並不會取代你,但會強化懂得如何用它的人

從內容分眾、互動體驗到商業模式,生成式 AI 已不只是幕後的生產力,正在成為每一個品牌的前台界面。你可以選擇觀望,也可以選擇開始用對的方式加入這場新局。

 
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 點我加入

 

購物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