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你還在煩惱下個月請不請得起助理,有人已經為了一位 AI 工程師開出 2 億簽約金。
這不是傳說,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現實。
根據外媒報導,Meta 近來為了打造「Superintelligence Lab」,開出每位關鍵 AI 人才 四年 2~3 億美元 的報酬包。這些人包括前 Scale AI 的 CEO、前 GitHub 的執行長,還有從 OpenAI 與 Anthropic 等 AI 實驗室直接「高價挖人」的明星工程師。
這場人才戰爭,其實正告訴我們一件事:
AI 工具的關鍵差異,不在於功能列表,而在於背後那群「懂怎麼養出好 AI 的人」。
為什麼 AI 工具用起來差很多?背後其實是「人」的差別
有用過 AI 工具的你,一定感受過這樣的落差:
- 同樣是做影片,有的 AI 工具剪接自然、有節奏;有的則呆板生硬、毫無情緒。
- 同樣是寫文案,有的 AI 語意流暢、能抓重點;有的講得一副「機器翻譯腔」。
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背後訓練模型的工程師,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。
打造 AI 模型,就像養一隻賽犬。不是誰給飼料、誰丟進訓練場就會贏,而是誰懂牠的邏輯、知道怎麼設計訓練路線、給出正確回饋。
那些真正能訓練出「懂你說話、聽得出情緒、回得精準」的 AI,靠的就是那群年薪數千萬美金的 AI 教練團隊。
Meta 知道,未來決勝關鍵不是技術,而是「人才密度」
馬克·祖克柏說得很直接:「我要打造業界人才密度最高的團隊。」
不是人最多,而是最精。
因為在 AI 時代,10 位頂尖 AI 科學家的產出,勝過 1,000 位平庸工程師的加總。Meta 也明白,你不能只靠買 GPU,你得靠會用 GPU 的人。
所以他用什麼策略搶人?
- 不跟你談理想,直接開價年薪 5,000 萬美金。
- 保證每位工程師有全公司最高的算力資源。
- 開出願景:「打造世界最強開源 AI 工具,讓 20 億用戶都用得上。」
這樣的投入,讓人忍不住反問自己:我們自己的團隊,有沒有在「人才密度」上做過思考?
你雖沒幾億預算,也該有選對「人才」的眼光
也許你是創業者,也許你是一人公司,當然沒辦法開 2 億挖工程師。
但這不代表你不能擁有「由頂尖人才打造的系統」。
你要問的其實是:
- 你現在在用的 AI 工具,是誰做的?
- 他們背後有沒有「AI 領域的專家」參與,而不只是找外包工程師湊功能?
- 有沒有穩定更新?有沒有社群回饋?還是只是跟風做個熱度工具?
選工具,就是選團隊;選團隊,就是選你之後能站在哪個進化階梯上。
結語:AI 工具不是誰做出來的,而是誰教會它如何學習
當我們使用一個 AI 工具時,其實不只是按下輸入鍵而已,而是在跟它背後的團隊「對話」。
那些讓你覺得「怎麼它這麼懂我」的瞬間,其實背後藏著的,是幾十位研究員花了幾千小時的訓練、調參與驗證。
未來不會是 AI 工具百家爭鳴,而是少數幾個懂得「如何養出好 AI」的團隊脫穎而出。
你今天選的工具,其實就是在選擇「誰來幫你思考、幫你省時、幫你變強」。
下一篇,我們會談到另一個重要轉向:開源的 AI 工具正在封起來,免費紅利時代可能走到盡頭。你準備好轉變了嗎?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