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人創業,哪來那麼多資源做市調?
對多數創業者來說,「做市場調查」通常只有兩種選擇:
一是憑直覺猜,一是花錢請顧問,兩者都很冒險。
你可能也有過類似情境:想推新產品,但不知道定價要多少;想寫銷售頁,但不確定哪句話能打動人;想投廣告,卻怕沒人理會。偏偏沒人幫你試水溫,只能自己硬著頭皮上。
但現在,有一種新的方式正在改變這一切——用 AI「演一場市場反應給你看」。
「虛擬顧客」是什麼?想像你請了一百個 AI 演員幫你試賣
生成式 AI 技術現在可以根據你的設定,模擬出一群「假想的顧客角色」:
他們會像真實受眾一樣,幫你看廣告、點擊網站、回答問卷,甚至對你的產品描述做出反應。就像你請了一群 AI 顧問演員來彩排,讓你知道市場會不會買單。
這不只是想像。像是新創公司 Evidenza,就曾與安永(EY)合作,用 AI 模擬 1,000 多位 CEO 回答年度問卷,結果與真實受訪者的調查結果高達 95% 一致(來源:Harvard Business Review, 2024)。這代表,AI 模擬的顧客,雖然不是真人,但在策略初步判斷上,已經夠準、夠快、夠便宜。
它不是水晶球,但比自己瞎猜更有依據
你可以把這整件事想像成「對話排練」:
你還沒真的推出產品,但可以先請一群 AI 演員模擬觀眾反應,幫你優化台詞、微調設計、修正方向,再上場。
比方說:
- 你想賣保健食品,針對 35–50 歲女性族群
- 寫了三種不同的行銷訴求
- 交給 AI 虛擬顧客測試,看誰反應最好、哪種說法比較多人點頭
這樣的操作,不需要幾十萬預算,也不用三個月調查,只要半天就有初步結果。對於資源有限的創業者來說,這是一場能用資料降低風險的好實驗。
但別忘了:AI 顧客是演員,不是真人
AI 模擬出的虛擬角色,雖然非常逼真,但終究是基於大量語料與統計生成出來的樣貌。這也代表它:
- 可能不懂在地文化細節
- 無法真實感受「氣味」「觸感」「氛圍」
- 對價格敏感、品牌情緒等,有時反應比較穩定、不像真人有變數
研究也指出,生成式 AI 所創建的「虛擬受眾」,回答問卷時的變異性與不確定性比真人低(來源:Columbia Business School, 2024)。這意味著:模擬適合用來排雷,不適合用來定案。
給創業者的啟發:練習預演,減少踩雷
這場由 AI 協助的市場預演,其實不是科技炫技,而是一種新的經營習慣。 在做重大決策之前,你願不願意練習模擬一下?不憑直覺、不靠賭一把,而是用數據來推進策略、調整路線。
對創業者來說,這樣的練習,不但讓產品更成熟,也讓心更穩。
結語|AI 不取代直覺,而是讓直覺更準
創業,本來就是在風險中尋找可能。
AI 不會幫你做決定,但它會幫你模擬那些「還沒發生,但可能會發生」的情況。
而這種能力,對小品牌、中小企業來說,正是讓你省錢、省力、搶時間的關鍵。
從今天起,不妨把「請 AI 幫忙測測看」這件事,當成決策前的小儀式。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
補充出處與參考來源
- Evidenza × EY 雙盲實驗:AI 模擬問卷結果與真實 CEO 符合度高達 95%(Harvard Business Review, 2024)
-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角色模擬研究:AI 創造 2,500 位虛擬人物角色進行市場測試(2024 研究發表)
- Outset.ai 與 Meaningful.ai 將生成式 AI 應用於消費者洞察、客群模擬與品牌策略設計(綜合整理自 Forrester 與 HB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