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傳統 persona,為什麼越做越無感?
品牌經營者幾乎都做過這件事:
想像一位理想顧客的樣貌──性別、年齡、興趣、生活型態,做成一張精美的 persona 人物卡。但常常做完就收進簡報裡,實際寫文案、做活動時,還是憑直覺。
原因很簡單:這張卡片不會「回應你」,無法對你正在做的廣告、內容、訴求提供任何意見。
所以我們開始引入一種新角色,叫作 「數位雙生」。 如果要換句話說,它比較像是你品牌的「試鏡師」,負責幫你測試各種說法,預演市場反應。
數位雙生是什麼?不是資料備份,是會跟你對話的顧客模擬角色
行銷應用裡的「數位雙生」不是機器的影子,而是可以模擬消費者個性、喜好與回應邏輯的 AI 角色。 它會根據你設定的條件──年齡、消費習慣、價值觀──變成不同的虛擬顧客角色,並針對你的文案、廣告、包裝或活動腳本給出互動式的回饋。
你可以想像它像一群 AI 顧問,幫你模擬以下情境:
38 歲職場媽媽:「我比較怕複雜的保養流程,所以這組產品說“3步驟搞定”的點我會多停一下。」
25 歲男性通勤族:「這種『高效能』字眼對我來說有點套路,我想看到真實比較數據。」
這就是數位雙生能做的事──不只畫出顧客輪廓,而是演給你看「這個人會怎麼反應」。
【實戰故事】創業者如何用數位雙生找到爆款文案?
我們實際協助過一位做健康食品的新創品牌創辦人。在推廣初期,他準備了三套不同的廣告文案:
- 訴求「提升睡眠品質」
- 訴求「穩定情緒、對抗焦慮」
- 訴求「專為職場族打造高效早晨儀式」
他原本打算憑感覺決定要投哪一組,但我們請他先透過 i拍內建的 AI Persona 模組,設定三組數位雙生角色──睡眠困擾族群、職場壓力族群、保健食品資深使用者。
結果 AI 回饋顯示:
- 睡眠族群對「情緒穩定」反應最高,點擊意願比「提升睡眠」高 23%
- 而「早晨儀式」雖然聽起來新穎,但被年輕族群認為「有點廣告感」
這些回饋讓他大膽調整行銷腳本,最終讓第一支影片在上線一週內帶來破萬互動。
數位雙生能做到什麼?比你想像的更多
除了測文案反應,它還能幫助你:
- 找出「潛台詞」與「未被滿足的需求」
「我不是不買,是你說的點我根本沒感覺。」
- 預演市場互動流程 → 從官網頁面動線、影片前3秒、CTA設計,一一測試哪裡會被忽略、哪裡有效。
- 優化創意腳本方向 → 不用每次都猜,讓 AI 顧客幫你試鏡,再拍成影片。
像 Arena、Ogilvy 這些行銷公司,現在都開始導入數位雙生來「事前模擬」,甚至提前知道 campaign 哪裡會卡關。
不是「假顧客」,有研究證明這方法很可信
你可能會想:這樣模擬的 AI 顧客,真的可信嗎?
根據美國頂尖商學院——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(Columbia Business School),與Google 旗下 AI 研究機構 DeepMind的合作研究,他們用真人的行為數據訓練出一組 AI 虛擬顧客角色,並與真實受訪者進行比較。
結果發現,這些「數位雙生」在回應問卷、模擬互動的行為上,與真人相似度高達 85%,甚至比那些受訪者自己兩週後再答一次的表現還穩定。
換句話說:
AI 虛擬顧客未必能完全取代真人,但在產品還沒推出前,已經足夠幫助創業者避開錯誤方向,快速試錯。
結語|做行銷,不該再用想像去猜顧客
以前的 persona 像靜態資料卡,現在的數位雙生,像一位會和你「排練市場劇本」的助理。
在我們輔導客戶導入行銷 AI 的過程中,數位雙生已經成為最有回饋價值的實驗工具之一。 它幫你節省問卷預算、縮短廣告迭代週期,更讓你在下每個廣告前,有數據底氣,而不再「憑感覺撞運氣」。
想測自己的廣告文案?下載這份《AI Persona 模擬模版》,用數位雙生幫你試鏡市場 ➤《AI Persona 模擬模版》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