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顧客說了,但你聽懂了嗎?
一位消費者在 Dcard 留下這樣的評論:
「這味道我不討厭,但有點像我爸會噴的味道,約會不敢用。」
乍看之下不是負評,甚至給了 4 顆星,但如果你是這家香氛品牌的老闆,這句話背後藏著什麼訊息? 是包裝問題?還是定位錯誤?還是產品本身不夠年輕化?
這就是多數品牌的盲點:收集得到評論,卻讀不出痛點。
而這也是 AI 真正能發揮價值的地方——把社群語料轉為洞察,找到產品與內容的升級路徑。
不只是「聽聲音」,而是「解讀情緒與語義」
以往做顧客調查,我們常依賴問卷、訪談,甚至靠第一線銷售人員回報。但在資訊密度爆炸的今天,消費者早就在網路上說了他們的想法:
- 社群貼文與留言(FB、IG、Threads)
- 各大論壇(PTT、Dcard、爆料公社)
- Google Review、App 評論、Podcast 留言
這些就是所謂的「社群語料」。 問題是:數量太大、語氣太多、標準太模糊。 這時,AI 就能幫你「讀情緒」、「找傾向」、「推論潛台詞」。
實戰應用:怎麼用 AI 抓出顧客在意的點?
我們以一個日用品品牌為例,他們推出了一款標榜無毒無香精的清潔劑,並在線上收集了超過 500 則用戶評論與留言,手動整理根本不可能。
我們協助導入以下流程:
Step 1|語料清洗與斷句
利用 AI 工具自動抽取評論的主詞、關鍵詞與情緒語調。
常見工具有:
- ChatGPT:理解語義與情緒線索,適合初學者使用。
- Notion AI:整理已輸入的評論資料、摘要評論情緒,用於內部協作很方便。
- 在地輿情工具(如 KEYPO、OpView):適合需要結構化圖表與即時報告的行銷/品牌經理,但通常為付費企業級工具。
Step 2|分類情緒傾向
AI 自動標記「正向」「負向」「中立」,同時解釋為何。例如:
- 「洗完有淡淡味道」→ AI 判斷:中性偏正,偏向舒適感受
- 「我家小孩說太像藥水味」→ 負向,可能影響購買意願
Step 3|推論語義潛台詞
透過語義分析模型,AI 統計出高頻出現的負評關鍵字(如:藥味、瓶子、不好按、偏乾)與情緒落差最大詞彙,協助找出設計盲點。
Step 4|轉化為行動建議
根據 AI 產出報告,品牌發現:
- 味道雖無香精但仍有「刺激感」聯想 → 修改為「無刺激氣味配方」
- 容器太硬不易按壓 → 重新設計包裝擠壓力道
- 購買頁面描述「溫和」過於抽象 → 文案加入「無藥水感、兒童適用」
AI 不只是做報告,而是洞察的倍增器
這樣的做法,不只出現在科技公司。像雀巢、資生堂、毛寶、甚至電商業者都開始導入 AI 輿情分析,原因很簡單:
用戶說的話如果你聽懂了,就等於獲得一次免費的產品開發建議。
尤其當你品牌還在小型或成長期,沒有大量資源進行實地訪談,AI 的語料洞察流程就像你的外包用戶研究顧問——一天內完成分析、一鍵匯出視覺化報告、精準指引內容與產品優化方向。
關鍵不是工具,而是「問對問題」
你不需要立刻學會 Python 或買整套 AI 系統,先從一個簡單問題開始:
- 顧客到底在不爽什麼?
- 評價裡最常提到的詞是什麼?
- 他們用了什麼形容詞,會左右購買意願?
從這裡開始問,AI 就能開始「幫你聽懂市場」。
結語|顧客寫評論不是為了你開心,是想要被理解
很多品牌只看星數與留言數,卻忽略了:評論的背後,其實是顧客寫給品牌的一封信。
AI 不會取代人性,但可以幫你看懂那些我們原本看不懂的蛛絲馬跡。
在我們協助過的案例中,最常出現的一句話是:
「我們本來以為自己很了解客戶,直到讓 AI 把話翻譯了一次。」
這一翻譯,就是成長的起點。
免費下載《社群語料分析 5 步驟》懶人包,建立你的品牌痛點雷達 ➤《社群語料分析 5 步驟》懶人包
努力經營不如聰明變現。
加入【AI商學院】,每週分享實戰案例、AI 行銷指令與趨勢應用,教你用 AI 提高效率、做好內容、加速營收成長 ➤點我加入